家族传承除了财富规划,更强烈需要的是亲子关系-家企传承-中司网-中司敦睦网

热门关键词:  济南  司培元  司培   5 0 4
城市: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更多

家族传承除了财富规划,更强烈需要的是亲子关系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人气:1751 发布时间:2018-05-05 12:43:37
摘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生存,发生不再是一种物理性的位移,它更是一种化学性的、缓慢的、无法察觉的合成。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监护人,父母有责任、有义务为孩子提供及时的保护和救援。但是为什么虐童、性侵这些杀伤力极大的案件,父母总是最后一个才知道?为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生存,“发生”不再是一种物理性的位移,“它”更是一种化学性的、缓慢的、无法察觉的合成。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监护人,父母有责任、有义务为孩子提供及时的保护和救援。但是为什么虐童、性侵这些杀伤力极大的案件,父母总是最后一个才知道?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受虐长达一年之内,家长浑然不知?为什么孩子惧怕和爸妈交流?

我是中美家族办公室从业者。多年从业经验告诉我,家族传承除了财富规划,更为重要且被忽视的就是亲子关系。过去的一个月有太多关于幼童的悲伤的事情发生,如今却开始平静,热点转移。今天这篇文章,是我在采访了 专注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博士Carol Wang 之后整理的一些知识点和启发,与秦朔朋友圈的读者们一起分享。

难以置信的数据

虐待儿童、儿童性侵案件,在全球范围屡见不鲜。以美国为例,大约有300万儿童为性侵受害者。这意味着,在一个平均30人的8年级的学生中,6个孩子正在遭受磨难。这是个难以置信的数据。

在中国,基于公开报道的数据,2013年至2015年间受害儿童超过1790人。凭直觉我们就能判断,事实远非如此。诸多主客观因素造成了大部分被性侵儿童案件在国内难以侦破,更不会公开。

根据美国公益组织“儿童性侵犯干预机构”的数据研究显示,95%的儿童性侵犯完全可以得到预防。在美国,尽管有上百万个家庭遭遇过儿童性侵犯案件,但大多数人执拗地相信他们的运气不会这么糟糕。绝大多数的中国家长也存在这样的侥幸心理。

坏人真的离我们很远吗?

让我们再看一组来自美国的数据:据估算,每20个成年男性中就有一人曾经有过儿童性侵犯史,每3300位成年女性中就有一人曾经有过儿童性侵犯史。将受害儿童、成年幸存者,以及性侵者相加,每100人中有15人或者(曾)是受害者、或是虐童者。更可怕的是,90%属于熟人作案!

坏人是谁?儿童性侵犯者的基本特征

美国著名的“阿贝尔与哈洛儿童性骚扰防治研究”项目的研究者对4000名年龄分布在18至80岁的儿童性侵犯者作了调查。以下是儿童性侵犯者的基本描述。

首先,他已婚、受过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有宗教信仰、在职,人群分布于社会的各个收入阶层。

此外,另一种更具杀伤力的儿童性侵者被称之为“特权拥有者”,他们通常以学校老师、运动队教练、牧师、执法人员等形象出现,利用职务之便,为犯罪提供方便。

将所有的数据叠加在一起,我们对性侵犯者的肖像作如下描绘:

他们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

他们对自己熟悉的孩子进行猥亵,包括家人、亲戚、或朋友的孩子。

90%的儿童性侵者对孩子的习性非常了解。

他们为什么会对孩子下手?

首先,让我们明确相关定义。其中包括,什么是“儿童性侵犯”,以及如何界定“儿童”的年龄范围。

根据美国“儿童性侵犯干预机构”的定义,虐童指儿童可能受到父母、监护人或其他委托人对其身体、性和/或情感方面的虐待或忽视。虐待儿童可能发生的场所包括家庭、教堂、学校和日托机构。

为防止歧义,以下相关定义均为医学定义。

儿童性侵受害者:通常指13岁以下的男孩或女孩。

儿童性侵者:通常指对比他/她小至少5岁的受害者施暴的成人或少年。儿童性侵者通过触摸儿童获得性满足。

儿童性侵对受害者造成的情感方面的伤害远比肉体伤害更为严重。受虐儿童往往表现为抑郁、孤僻,并伴随自杀、暴力倾向,更有甚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诸多并发症状。2017年4月,在饱受多年抑郁症折磨之后,台湾作家林奕含用上吊的方式在家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她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描写的是13岁主角房思琪被补习班老师性侵最终发疯的故事。故事的原型,正是她本人的童年经历。

儿童性侵者为什么会将魔抓伸向幼小的儿童?

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儿童性侵者大致包括以下4大类:

他们本身正处于青春期、性启蒙阶段,因而对性充满了好奇。有些人在青少年阶段会利诱比他们小的孩子进行“实验”,哄骗他们脱衣服等。根据美国的研究显示,多数人在成年后会停止和儿童的性行为。在医学上,这类人被界定为16周岁以上。

他们本身有医疗、心理方面的疾病,包括严重的智障患者、精神病患者。密切的监护和药物控制通常能有效地制止这类人对儿童的性侵。

他们通常为机会主义者,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具备我们通常所指的“反社会”人格特征。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看上去像社交高手,将他们称之为“反社会”似乎不太恰当。但是,由于他们位高权重,视自已凌驾于道德、法律之上,将所有的人包括孩子,视为自己的发泄工具。这一类的儿童性侵者杀伤力最大,案发事件通常属于骇人听闻的媒体头条。

第四类是最常见、也是发案率最高的原凶一族。他们在生理上对儿童有着持续的性冲动,在所有儿童性侵中占比95%。这类人中,16岁以上的被称之为“恋童癖”。通过药物治疗,可达87%以上的有效防范。在美国几大州、印尼、南韩、波兰等国家,儿童性侵者被处化学阉割,这也是一种公认的 “彻底”治疗方法。

家长、监护人应该担当怎样的责任?

遗憾的是,多数受害者(尤其家属)出于羞愧、自责等原因,在事发后选择保持沉默,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施虐者的猖狂。大多数国家,尤其在中国,儿童性教育、监护人教育、早期预警,以及事发后的心理辅导方面,严重不足。有家长们认为多赚钱送孩子上贵族学校就能幸免,那我很负责地提醒各位,有位有多次性侵儿童史的加拿大人曾潜伏在北京某国际学校任教,后被家长揭露。所以孩子、家长的自我意识才是防范的最有效的措施。

虐童事件背后同样也暴露了亲子关系的疏离。每当我看到这些新闻,总是感到非常痛心,因为绝大数案件是有早期预警的。根据 心理学博士Carol Wang的 临床经验,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寻求帮助,主要归结为以下原因:

父母忙于工作,照顾孩子的责任基本落在爷爷奶奶,甚至保姆身上。

父母管教太严,孩子为避免受罚而不敢求助。

亲子间缺乏信任关系,由于性侵多数是熟人作案,孩子的言辞通常得不到父母的重视。

孩子受制于照顾者/受托者的挟制与威胁,不敢违背。

孩子曾有过创伤性的经验,忐忑与父母交流后会受到比性侵更可怕的后果。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从哪里来?

0到3岁,是孩子形成安全感的关键阶段,也是人一生中大脑、认知发育的最佳时期。母亲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养育者,对儿童的安全感形成至关重要。当妈妈通过哺乳、拥抱等方式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这些日积月累形成的依恋关系逐渐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后盾,他们会带着这份安全感去勇敢地探索世界。父母持续、稳定的关爱则对这种信任,包括日后亲密关系的形成意义 久远。

在这段时间,如果孩子不幸受虐,大脑会释放出一种叫做 氢化可的松(cortisal)的“压力荷尔蒙”,进而促使神经元突触大量减少、体积下降,影响一生的智力发展。父母在这个阶段所提供的关爱、环境的影响,直接影响孩子今后各方面(包括社会、情感、智力、语言和运动)的发展。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在他们萌芽阶段提供的身心可依赖的港湾。

司庆友 13608926283 司小阳 13895124699 地址: 天津自贸试验区(中心商务区)迎宾大道1988号浙商大厦1~1801 邮箱: zhongsidunmu@sina.com 邮编:300450

Copyright © 2018-2019 中司敦睦文化传播(天津)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 津ICP备18002767号 技术支持:北京龙域网络

官方微信

    中司敦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