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教育:全国68个高考状元,家庭教育惊人相似!-青少年-中司网-【官方网站】

热门关键词:  济南  司培元  司培   5 0 4
城市: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更多

海风教育:全国68个高考状元,家庭教育惊人相似!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人气:2050 发布时间:2019-06-23 22:53:12
摘要:俗话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这话放在家庭教育上同样适用。 有媒体采访了全国68个高考状元,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值得学习借鉴!

     注:本文系转载,转载自“海风教育”,若侵权,请联系zhongsidunmu@sina.com 即删除。
            
                                 全国68个高考状元,家庭教育惊人相似!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话放在家庭教育上同样适用。

       有媒体采访了全国68个高考状元,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值得学习借鉴!

他们热衷的不是学习,而是思考

 

                 安徽状元说“享受学习才是最高境界”

            理科状元们往往都热衷逻辑与推理;文科状元们都爱阅读,善表达,和不同的人聊天也能成为他们的爱好之一。

       这种善于思考、渴望知识的习惯则源于父母在幼时的启发。

   如安徽状元孙萌的妈妈说“如果是一个场景,我们就尽可能带孩子去体验,让孩子‘有感而发’,而不是胡编乱造”。

学霸也离不开爱的滋养

 

             学霸们的背后并没有一群举着鞭子的虎妈狼爸。

         状元们都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宽松、信任、像朋友一样”。

     有段话很好地诠释了爱与成绩的关系——“孩子成绩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

深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

 

        孩子们很少提起父母对自己口头上的教诲,说得更多的却是爸妈行动上的感染。

    安徽状元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好习惯跟“学会独立”分不开

 

                 老人常说:“你攥得越紧就越累,放了它,就能释然许多”。

             养育孩子也是这样,学会放手,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中厉害得多。

         几乎所有的状元爸妈们都提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名清华学霸在采访中说,是爸妈的尊重与放手让我学会了遇事不逃,主动思考。

因材施教,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在采访中,可以看到,一些被批判的教育方式,但却因为用对了人,并没有遭来孩子的反感。

          广东状元张恒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好强又自信的孩子,有时难免还会有点自满。

   “每当我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爸爸虽然偶尔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更多的还是‘泼冷水’,及时提醒我的新漏洞,我把爸爸的这种教育方式戏称为‘批评式教育’,我觉得很适合我。”

阅读经典,扩宽思维

 

           小时候看世界名著,大了读大家经典,这是许多状元在采访中提到的阅读之路。

      北京语文高考取得148分的孙婧妍在文中说道: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

  阅读的培育也绝对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婧妍说父母从小就爱给她读故事。

阅读是将人类浓缩几千年的科技、文化快速习得的最佳方式。阅读的许多好处不言而喻:

         能增长见识,去粗取精,形成具有正面导向性的三观;

    开拓视野,你不再局限于小小生活中的一隅,无拘无束地畅游古今中外,练出广博的心胸与远大的理想信念;

可以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方法,也能在无形中为自己增加一抹书卷文艺的气息。

必备一本错题集,不断修正错误

 

             96%的状元并不赞成“题海战术”,但99%的状元都会有一本自己整理的错题集。

     勤奋并不是获取高分的金钥匙,北京状元梁思齐说平常自己用来放松的时间很多,但学习起来效率就很高,学习的时候若自己都有一定的计划和安排,就不会漫无目的 地什么都做。

  做题不在量在质,其实题型就那么多,把盲点都找出来就无敌了。

作息规律,热爱运动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作息不规律,经常晚睡势必会影响学习和身体发育。

     以下场景大概是中学中最常见的现象:每天早上特别是第一、二节课上课时,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同学们在台下呼呼大睡;一到课间时间,教室里“倒下”一片或是一群人才匆匆去吃早餐;还有一些同学屡屡因睡过头而迟到,不光影响教学进度,也影响了自己的学习。

采访中98%的状元都表示自己从不熬夜,甚至备考时也是十一点就睡,保证充分睡眠,作息规律,平时也经常运动。

比成绩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

 

      比起分数,父母们更在意的是孩子对学习的态度,而除了学习之外,大部分爸妈都表示自己还有更为看重的东西。

     安徽状元丁雅琦的妈妈说:“只要孩子是善良的,能分辨是非,她的道路无论怎么选择,我都绝对支持!”

      这句话几乎代表了采访中大部分状元爸妈们的心声。比起分数,这些爸妈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快乐、幸福感......

      无论孩子是否为高考状元,家长的目的从来都是让孩子拥有幸福感,而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帮我们实现这个目的!

 

如何培养优秀的孩子

       中国自古就高度重视家教和门风,历史上那些名门望族之所以培养出无数伟大人物,无不得益于此。

古人早就知道,家教决定孩子的出息,门风决定孩子的教养。

       父母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东西,须知最好的东西就是良好的教养和优秀的品格。

因为只有具备这些,对内才能真正做好人,对外才能真正做好事。尤其是下面这三点。

      一、知好歹

       过去的人大都不能识文断字,却大都通情达理,就是因为古时候的家教和家风,都教孩子厚道做人,勤俭持家,守住本分,不能辱没祖先。这是基本的家风,也是家教的基本。

      用一句大白话说,就是要教会孩子知道好歹。知道了好歹,孩子本性中的善良,就会指引他去做好的事情,拒绝做坏的事情。

      孩子的优良品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培养出来的。将来孩子踏入社会,这些品质也能起着定盘星和指路灯的作用,能让孩子不走歧路、邪路,并得到善良所应有的回报。

      知好歹,这关乎孩子的情感和内心认同,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从小给予他们相关的熏陶,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接受和认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

       现在很多孩子不知好歹,甚至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在从前贫瘠的时代,人们守着古训的时候,孩子却不敢不知好歹,不敢伤天害理,那是要跪在祖宗牌位前挨板子的。过去孩子要是伤害一个小动物,家长会说甚至打孩子。而现在,一群大学生为了找刺激就会去虐待一只小猫,并看着老猫急得哀号而喜笑颜开。这值得我们深深反思。

     二、懂规矩

      孟子有句家喻户晓的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是为人行事的准则,背后则是让人明事理。

教孩子懂规矩,就是教孩子明事理。然后孩子才能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才会去做该做的,远离不该做的。这样日后自然就能行得正、走得稳。

     《增广贤文》中说: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韩非子》中也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有严厉家长的家庭里连凶悍的下人都没有,而溺爱子女的慈母却容易惯出败家子)。

      现在教育孩子主张宽爱,要因势利导,这当然是对的。但因为孩子的特性——理解能力和自律能力都还比较差,所以古代那种严家教的方式虽然应当有所扬弃,却依旧值得借鉴。

     粗暴打骂固然不可取,态度严厉一些,对教孩子懂规矩还是很有好处的。

      教孩子懂规矩,主要就是规矩清楚、赏罚分明。孩子言行合乎规矩,就要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不守规矩的时候,批评和责罚也绝不能少。

      家长有原则,孩子才能对规矩有敬畏。此外,非常重要的是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作出表率。家长做不到,孩子打心眼里就不服气。家长做到了,孩子还很可能会自己跟着做。

三、会感恩

      感恩,即知恩图报,是中国文化中极有分量的一种品格。古人对此说了很多,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说的是不忘父母养育之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说的是不忘师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说的是不忘别人帮助之恩;“喝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说的是不忘前人之恩……一份感恩之心,可以串起这么多珍贵的品质,父母怎能不为孩子打算呢?事情上引导孩子,生活中熏陶孩子,日积月累下去,则是最好的路径。

     现如今生活好了,父母对孩子都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在家的地位可谓是“位高权重”。

     全家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们从小到大都是处在被爱的位置,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就会认为从父母亲人那里得到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就会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自然就不会想着去关心和感激他人。家长们对此要警醒。

    综上:《战国策》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如何计深远呢?就要把做人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尽早地教给他们。

    而知好歹、懂规矩、会感恩都是为人的大素质、做人的大原则。教会孩子这些,一定能让孩子一生的路更顺,活得更安稳。

问四句话,改变孩子一生!

      爸爸妈妈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优秀,可教育方式却可能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位父亲对女儿比较独特的教育方式,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只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问四个问题,便完成了家庭教育,十分有效,值得推荐!

    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回顾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非常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

     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就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孩子便是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

     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其实是一种无形害!

     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

     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是要让对方能接收到的。

     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整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重孩子品格和精神的培养,而非一味的追求分数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对孩子的教育便不难了。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三分教,是指教诲要适量。说教过多只会让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七分等是指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天赋秉性、成长步调,对孩子要保有耐心,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去失败、去成功。

     孩子的成长,需时日和世事的打磨,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揠苗助长,只能得不偿失。


司雨田 15856722811 司亚举 18603992897 地址: 天津自贸试验区(中心商务区)迎宾大道1988号浙商大厦1~1801 邮箱: zhongsidunmu@sina.com 邮编:300450

官方微信

    中司敦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