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倌”司宗贵的扶贫故事
——赤水市竹乡乌骨鸡公司帮扶贫困群众脱贫纪实 作者:罗永焱 贾敏 来源:脱贫攻坚办 原载:赤水市人民政府网 发布日期:2016-06-01 16:02:33 有这么一家公司,十年如一日,不计报酬,不计利润,免费给贫困群众送鸡苗,送技术。有这么一家公司,不等文件,不靠指标,下村访民情、结对子,找帮扶。一个农民工企业,为什么会主动承担扶贫责任? “致富不忘穷乡亲,我们天台因为有个养鸡公司,因为有个好扶贫的司老板,扶贫工作容易多了。”天台镇扶贫办主任黄德成感慨地说。 这家公司就是赤水竹乡乌骨鸡养殖公司,这个老板就是司宗贵。公司注册的“竹乡乌骨鸡”品牌,获2011年广州博览会畅销产品。十年来,从小规模养殖到规模化养殖,从养殖成品乌骨鸡到专注经营竹乡乌骨鸡孵化基地,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2012年被遵义市列入扶贫龙头企业。 “我出生在天台镇三块村,父亲残疾,依靠母亲种田为生,家中有六个姊妹,口粮常常青黄不接。周围的乡亲们时常帮助我,现在我富裕了,一定要扶他们一把,”司宗贵向记者讲述了他的身世。 赤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葱郁,非常适合乌骨鸡林下养殖,乌骨鸡营养价值高,价格比普通鸡高出近两倍。但是由于群众养殖缺种鸡,缺技术、风险高,多数农户望而却步。 2007年,赤水竹乡乌骨鸡养殖公司毅然放弃了利润颇丰的成品鸡养殖,投资近200万元,在天台镇铁匠炉村建起了面积达10多亩的种苗孵化基地,既解决当地贫困户20余人的就业,又解决了种苗供应难题。 天台镇金坪山村贫困户杨凤明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47岁的杨凤明,肢体残疾,行动不便,家有93岁的老母,司宗贵多次到他家动员养鸡,帮他建起了简易大棚,无偿提供鸡种150余羽。 天台镇党委书记杨苇亦为杨凤明家算了一笔脱贫账,150只种鸡,成活率数按130只计算,每只鸡按平均4.5斤,每斤16元计算,收益为9360元,扣去饲料和人工工资5300元,仅一次出栏就可得收益近4000元,一家当年即可脱贫。 如今,哪里有贫困群众发展养殖,哪里就有司宗贵和公司员工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公司成立以来,免费为贫困群众发放鸡苗12万羽,直接经济价值近120万元。惠及全市14个乡镇近2000户群众。 2010年,赤水乌骨鸡正式获农业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申报过程中,司宗贵的赤水竹乡鸡养殖有限公司作为样本采集点,作了突出贡献。 “种鸡解决了,接下来就是技术,贫困户若不掌握养殖技术,还会亏本而加剧贫困,我也吃过技术的亏,2004年初,公司因技术不到位的鸡场感染了病毒,6000千多只存栏鸡折损了大半,最后只保住了2000多只小鸡”,司宗贵感同身受地说。 公司与当地扶贫部门合作,搞起了乌骨鸡养殖农民培训班,司宗贵和他的员工们奔赴各村现身说法,现场施教。仅天台镇就培训养殖户70余户,每年培训四期共1200余人次。在元厚镇石梅村五星苗寨,公司还为20户少数民族贫困户免费配送鸡苗,逐家逐户上门“随访”,让远在深山的少数民族同胞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石梅村五组贫困户王光文喜气洋洋地告诉记者,“去年得到的公司的种鸡,当年就卖了200只成品鸡,收入上万元,公司还经常上门进行查看饲养情况,司老板真是热心肠。” 技术问题解决了,就得让群众走规模化养殖道路。2014年,赤水竹乡乌骨鸡养殖公司在天台镇三块村建立商品鸡养殖基地,通过公司+大户+贫困户模式,由公司建立基地作示范,带动大户发展养殖,公司和大户共同带动贫困户发展小规模散养,不仅实现了群众家门口就业,同时为周边20户养殖户提供了种鸡和技术保障。 三块村养殖大户陈明说,“在司老板的帮助下,我办起了养殖场,一年出栏乌骨鸡3万羽,利润近30万元,是司老板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