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新会祠堂对联很多(只是未有全面收集),但像司前汤氏宗祠3副祠联那样的"系统性"匠心策划极少。本期接续祠联的话题,单谈新会祠堂的大门对联。
祠堂大门联聚焦展现祠联文化 与祠内对联不同,祠堂大门联挂在正门口两侧,位置抢眼,起到点缀门面、概括本祠文化特点、导引指示等功能,给人以第一印象,它在"祠堂文化"中占有重要席位。 ▲司前镇沙坪黄家祠及其大门联(林福杰摄) 祠堂在宗族中地位至高,其大门联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由于大门联要求字体较大,受祠堂门厅空间高度限制,适宜最简短。短则明瞭,文字一目了然;短则有力,读来铿锵有声;短则庄重,感觉大气大度。历史上新会祠堂大门联绝大多数就是四言联、五言联。如司前镇沙坪黄家祠"荫承漕运;基创沙坪"、双水镇沙富观达张公祠"观书报国;达理齐家"、古井镇霞路村宋宗室亲臣赵公祠(耿光堂)原联"耿怀宋代,光大汉仪"等等。 更主要的是,祠堂大门联必须与本祠本族的历史、特点紧密结合,恰如其分,写出特色,写出精、气、神来。因此,祠堂大门联聚焦展现祠联文化。 下面介绍新会两座祠堂的大门对联。 天马陈氏祠堂大门联 会城天马村陈氏始祖祠堂匾额"陈氏祠堂",堂号为"务本堂"。约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清光绪年间以及1997年进行过重修。该祠为天马陈氏大宗祠,族谱又称"太祖祠",即天马陈族供奉祭祀始祖的场所。 ▲《陈氏祠堂》 By 青藤@紫筠 天马陈氏一世祖陈守常,他的爷爷陈琎(jīn粤音"津")为国捐躯,父亲和他两代单传,人丁单薄,后来父亲被害,母亲携他从棠下石头村逃到天马开族。陈琎在天马陈氏祠堂奉为高祖,是历史上一位忠烈爱国的人物。 陈琎(1370-1426年),字济美,号完庵,谥忠烈。明永乐十年(1412年)由岁贡选为湖广永州府推官(府治在今湖南省永州市),掌理刑狱。陈琎政绩优秀,先后被朝廷授文官封号"承德郎"(正六品)、"奉政大夫"(正五品)。永乐十五年(1417年),调任交趾新安府推官,兼管西路兵马。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守土为国捐躯。陈琎的忠烈历来受到赞扬,清代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陈琎入祀本邑忠孝祠。明万历、清康熙、清道光的《新会县志》,清《新会乡土志》都有关于他的记载,其中康熙县志记入"忠义"人物条目。 ▲天马陈氏祠堂小广场陈琎塑像 (林福杰摄) 他的后人更是世代敬仰,天马始祖祠这副大门联,就是以陈琎事迹为主题: 德沛三楚; 名溢五湝。 联中"三楚"指湖广,他曾任湖广永州府推官。"五湝"指他在交趾转战的地区。沛,溢,形容盛大、满满的。此对联高度概括了高祖陈琎在两地为官的功迹,并引以为骄傲,留与后人缅怀。 ▲大修前的天马村陈氏祠堂及大门联(林福杰摄) 这副实木对联"文革""破四旧"时险遭毁灭,是村民偷偷地藏了保护起来。 东甲梁氏祖祠大门联 会城东甲梁氏祖祠是一座建筑形象恢宏的古祠,为东甲梁族总祠堂,梁启超曾来拜谒(详见本专栏第80期《梁启超曾经拜谒东甲梁氏祖祠》)。 ▲《梁启超东甲祠堂拜谒父老》 By青藤@紫筠 从祠内墙中镶嵌的清道光八年(1828年)《本祠条规》石碑算起,此建筑经历了180多年。2015年完成重修后,由于原有大门联不存,需重新撰写。笔者从乡人梁棪绸先生送来的一组新作对联稿中,撷出"甲族清和"为下联,名联家谭树棠先生挑另一副上联"东宗源久远",压缩为"东源久远",配为上联,成为: 东源久远; 甲族清和。 语言洗练,韵律严谨。全联仅仅8个字,每字均可独立成词,浓缩程度很高。尤其镶嵌了"东甲"、"源清"2个地名,撰联难度不小。其中"东甲"为村名,用了鹤顶格。东甲明代立村,已有600多年历史,地名著名度高,理应入联。"源清"之名,历史久远,意义深长。从宋代文献可见,新会县城及城郭外分设3坊,分别取名源清坊、宣化坊、礼义坊(此三坊意义关联,明万历《新会县志》:"盖源必清而后化;宣化宣而后礼义兴;礼义兴则盗息而民安矣。")东甲立村后,明清两代属源清坊。民国属源清乡,乡公所就设在本祠内。今东甲传承源清,东甲中学称"源清中学",一度也以本祠为校舍。今新命名道路,为保留这一历史,也有"源清路"。 ▲东甲乡闸门口石碑,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年)立(林福杰摄) 除了用活地名之外,文辞古朴但不深奥。上联将东甲历史源远流长,乡村文化、氏族文化底蕴愈久弥厚的意思"一言以蔽之"。下联所述为乡族平安、和谐共处的意思。"清"是清平,《孟子》:"以待天下之清也。"下联既是描述,又是期望、寄意,此联挂在祖祠的特定环境,也体现了祖先的愿望,与祖训吻合。 "甲族",即世家大族,怀有自豪感,为祖先开创的名乡大族而骄傲。假如是入村闸门联,用"甲地"为准确。"甲"不仅指东甲乡村名,而且指一等的土地,此地原由海边沙洲渐成膏腴沃壤,成为著名柑橘之乡。这里用于祖祠,祠堂是宗族的,称"甲族"最恰当不过。 本联由书法名家李卓见先生书丹,字体匀称,落笔厚重,与内容合配,与丰满的金色大字"梁氏祖祠"木匾额相得益彰。 ▲东甲梁氏祖祠及其大门联(林福杰摄) 冯国潮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