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工作组参加产销对接会。
6月1日,对菏泽市东明县长兴集乡李焕堂、西黑岗、高庄、魏庄、陈庄5个村的孩子们来说,是最难忘的一天。
山东省公安厅机关民警驻东明县长兴集乡贫困村“第一书记”工作组多方努力,向5个帮包村的5所学校、8个幼儿园捐赠价值5万余元的书刊,向5个帮包村的25名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小学生捐助价值5000余元的学习用品和1万余元的助学金,为黄河滩区孩子们送上一份珍贵的节日礼物。
“绝不能让滩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这份礼物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种下知识的种子,刻苦学习,自立自强,早日成为栋梁之才。”山东省公安厅经侦总队副总队长、李焕堂村“第一书记”刘春茂动情地说。
作为省公安厅选派的第三轮“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刘春茂利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团结带领省公安厅经侦总队办公室主任尹剑、信通处安全运行室主任王峰、省看守所办公室副主任刘海亮、网安总队副主任科员商瑞迅速融入帮扶村村民生产生活,成为抓党建、促脱贫的“主心骨”和“带头人”。
撸起袖子加油干,跑项目促脱贫
“必须想办法将村民的鹅蛋卖出去,最大限度增加村民收益。”西黑岗村“第一书记”尹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将村民滞销的鹅蛋销售出去。
原来,西黑岗村10余户村民在黄河边发展蛋鹅养殖产业,每户平均饲养蛋鹅近2000只,全村蛋鹅存栏量在2万只左右,每天产蛋万余枚。受价格因素影响再加上销售渠道不畅,村民手里的鹅蛋越积越多,面临着坏掉的风险。
尹剑迅速向“第一书记”工作组求援。组长刘春茂当即决断,一方面积极争取鹅蛋进驻县城各大商场、超市销售,另一方面依靠省公安厅“大后方”的支持。尹剑更是忙前跑后,借助微商方式积极拓宽鹅蛋销售渠道,并在济南设置了“爱心鹅蛋”自取点,短短一个月就为村民多销售鹅蛋13万余枚,帮助村民增收30余万元。
今年入春以来,西黑岗村不少养鹅户中相继出现蛋鹅频频死亡的现象,每户一天少则几只,多则10多只,每天平均损失近千元,多方求助仍找不到原因。
“第一书记”工作组了解情况后,通过省公安厅食药环侦总队迅速与省畜牧兽医局兽医专家取得联系,第一时间与养殖户电话连线解答问题,初步确定了病因。
3月24日,工作组专程将死鹅和鹅蛋样本送达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进行检测。经诊断,兽医专家确定病因并制订出治疗措施。尹剑第一时间将检测报告、治疗方案和控制措施反馈给养殖户,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养殖户的损失。
迅速抑制蛋鹅疫病、成功销售滞销鹅蛋,使“第一书记”工作组扶贫攻坚工作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紧锣密鼓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为迅速推进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3月1日,刘春茂邀请省公安厅第二轮驻菜园集镇的5位“第一书记”,就如何推动精准扶贫项目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分享帮扶工作宝贵经验。3月7日,省供销调研员李国存来到长兴集乡,详细讲解了近几年来供销社利用自身系统平台资源主动作为、积极参与扶贫帮建活动开展情况,对帮建项目、政策、方式等内容逐一说明,使大家掌握了相关帮扶政策,拓展了工作视野,更加坚定了全面打赢扶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为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业高效、农民增收,4月19日,“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刘春茂邀请寿光金秋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邢洪江和农业专家举办果蔬种植规划培训班,为广大种植户打开新思路、介绍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在此基础上,他多次联系山东乐义农业科技职业培训学校,达成长期培训合作协议,让农民兄弟切身感受到高效农业的发展成果,充分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农村的特色农产品要走向市场,有效推广是关键。为提高帮扶村绿色产品的知名度,“第一书记”工作组不放过任何展销机会。在省果品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助力第一书记脱贫攻坚产销对接会”上,他们精心挑选了食用菌、西瓜、甜瓜、蔬菜、石磨面粉以及散养鸡、鸭、鹅等禽蛋为代表的优质绿色农产品,制作详细的产品介绍,在对接会上展销推介。5位“第一书记”亲自上阵,现场推介,如数家珍,当场达成鹅蛋、赤松茸等多个产品购销意向,打开了长兴农产品的知名度。
摆脱贫困,不仅需要滴水穿石般的韧劲,还需要勇于创新的精神,而精准是脱贫攻坚的生命线。“五一”假期,“第一书记”们赴诸城市考察万亩平欧大榛子生态园、国家级农林科技孵化器、得利斯良种猪繁育场等,学习科学种植、养殖新理念和新技术,交流探讨大田种植农业和设施农业新思路,把攻坚着力点放在产业发展上,力争让更多贫困人口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脱贫攻坚需要一个过程,急功近利肯定不行。”“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刘春茂说,组织这样的活动只是初步尝试,也是探索的过程。“第一书记”们有一条共识,那就是考虑长远,逐步探索适合农村持续发展的项目。
刘春茂还向记者透露,他瞄准了邻近村一个闲置的石磨面粉厂。石磨面粉在低温、低速下生产,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小麦的营养物质,只要管理跟上,再铺垫好市场,肯定是一个不错的项目。同时,他还把目光放在了农民散养的山羊身上,思考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质量溯源体系,打造生态品牌。目前他正在积极协调中,争取尽早投入生产运营。
扑下身子调研走访,摸情况找问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入村之初,5位“第一书记”按照“五必访五必问”的工作要求,深入5个帮包村开展走访调研,倾听群众心声,掌握村情民意。
“通过与村党员干部、致富能手交流座谈,发现他们有强烈的脱贫愿望,只是囿于滩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缺乏水源、交通、资源等经济发展必要条件,久而久之造成村民靠天吃饭、得过且过的等靠心理。”西黑岗村“第一书记”尹剑很快了解到村民的所思所想,也使从未接触过农村生活的他第一次沉下心来考虑村民面临的现实问题。
“干旱缺水、交通不便是滩区群众面临的难题,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们找准问题、开动脑筋,就一定能找到脱贫的突破口。”高庄村“第一书记”王峰经过一个月的调查走访,形成了高庄村精准扶贫发展规划。在长达6页的分析报告中,他详细记录了高庄村致富能手的生产工具、种植项目、养殖品类及规模等,并逐项备注了村民发展意愿和制约短板。
魏庄村“第一书记”刘海亮说,目前,村里多数青年人选择外出打工,而不考虑依托村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致富项目缺乏了解,专业技能偏低。“这样一来,村里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难以形成撑起发展致富项目的氛围。”商瑞无奈地说。
除了了解村民致富项目和发展需求,5位“第一书记”还加大对贫困户、低保户的走访力度。他们多次到贫困户家中了解生活需求、面临的问题,千方百计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刘春茂告诉记者,对于帮扶村的贫困户、低保户,他们约定每周至少走访3户,详细了解他们的所盼所需,力所能及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通过这种形式,我们也想表达我们的工作态度,那就是踏踏实实为当地老百姓做点力所能及的实事,不端架子,不摆样子。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了‘第一书记’这一群体,还代表了派出单位的形象和作风,体现了人民警察的职业素质。只有这样,村民才肯跟我们掏心窝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在刘春茂这一理念的指引下,5位“第一书记”都做足了功课。在各自的工作记录本上,厚厚的全是村情民意的真实档案。“情况清、问题实才能方向明。”刘春茂说,5位“第一书记”手中的档案成为他们开展“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的第一手材料。而调研出的诸多问题,也使他们深切感受到肩上的责任。
动足心思建村委班子,抓党建打基础
坚强的党支部是确保农村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5位“第一书记”发现,被帮扶村党支部普遍存在支部作用软化的现象,村干部不愿甚至不敢面对老百姓,面对问题时束手无策。
为把散乱的村组织“拢”起来,刘春茂采取了第一步建章立制、第二步实施民生工程、第三步加强党性教育的抓党建“三步走”工作法。通过“三步走”,村里党员的思想活了起来,村干部的心也热了起来。
高庄村“第一书记”王峰第一时间组织全村党员开会,并按照村民自治法规定,确定30名村民代表列席会议,大家畅所欲言,就推进种植经济林项目达成共识。“必须带领村干部走在干事创业的前头,才能树立他们在群众中的威信。我们有意识地给他们创造机会,提高党员工作积极性,让群众看到村干部的变化,跟上脱贫步伐,形成致富合力。”王峰说。
“只有先把村党支部团结起来,继而逐步将其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才能持久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才能留下‘不走的工作队’。”对于抓党建,魏庄村“第一书记”刘海亮也有独到的见解。刘海亮带领村干部准备整修2公里的村内道路,彻底改变“雨天一脚泥”的现状,同时整修村内照明线路,完成“亮化工程”,并在村委会悬挂国旗。崭新的面貌,让村干部眼明心亮,分属3个自然村的50多名党员再也不为各自利益互相拆台了。
抓好村级班子建设,培养后备干部至关重要。陈庄村“第一书记”商瑞介绍说,针对村干部普遍存在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带头致富能力弱的问题,他们正积极争取将政治素质高、带头能力强的年轻人吸纳到村委会中。目前,“第一书记”们正在各自帮包村物色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致富带头人,被帮扶村党建工作正稳步向前推进。
本文转载自人民公安报2017年2017年8月1日“央媒看山东”栏目文章。 |